上世纪60年代,后福人林登金结识了五位制作肉燕的福州师傅,并邀请他们到后福村办起了肉燕加工厂,从此肉燕制作技艺就在后福村广泛传播。到上世纪80年代,村中有四五十户人家专业制作肉燕,产品远销台湾和世界各地。
肉燕的制作关键在于燕皮
一张好的燕皮对猪肉的要求非常苛刻
↓↓↓
“制作燕皮只能用猪的后腿肉,刚杀的猪肉,手摸上去,里面的经络还会跳动,这个叫‘活肉’。这样做出来的燕皮才会Q爽滑。”
打肉的时候对温度有一定的要求,一般要在20度左右。温度太高,肉就没有黏性。经过半小时的不间断锤打,肉泥变得水润透亮,表面像猪油一样光滑。
▲(将肉泥捶打得水润透亮)
“我们做燕皮所用的地瓜粉都是罗源地瓜粉,因为罗源地瓜粉柔嫩Q爽。”林忠霞说。
▲(师傅们在粉房工作)
送进粉房,在肉泥中加入适量地瓜粉和清水反复碾压,同时不断拍打肉泥,一块三四斤的肉泥最终要被擀成五米长的肉皮。
▲(师傅们在粉房工作)
送进粉房,在肉泥中加入适量地瓜粉和清水反复碾压,同时不断拍打肉泥,一块三四斤的肉泥最终要被擀成五米长的肉皮。
▲(洒粉)
“我们制作燕皮的技术含量是相当高的。首先肉和粉的比例要控制得刚刚好,撒粉也要均匀,不能留死角。控制不好的话燕皮会粘在一起,压的时候要用巧劲,燕皮很薄,一不小心就会破掉。”林忠霞介绍。 将擀好的燕皮一层一层折叠,切至三寸见方,最后成型的燕皮呈半透明的状态,雪白透亮,像纸张一样轻薄。后福村做的燕皮,不怕水泡过,泡水还能完整地取出来。
▲(泡过水的燕皮能完整取出)
包肉燕的时候要有讲究,头是圆的,尾巴要散开,像一只燕子,肉燕的名字就是这样来的。传统的肉燕里面只有普通肉馅,而后福村的肉燕,开发出了香菇燕、虾燕、马蹄燕各种风味。 “我13岁就开始跟着我爸学打肉燕,每天清早都会听到打肉燕的声音。我们后福村对肉燕的感情很深,到现在还有十多户人家在制作肉燕。我现在收了好几个徒弟,我觉得我们这一辈有责任,不能让做肉燕的技术传承断了。” 肉燕和鸭蛋同煮时,也叫太平宴,取自“压乱”的谐音,有着平安、太平的好彩头。对福州人来说,一碗热气腾腾的肉燕,是思乡时的慰藉,是欢聚时的默契,是日益纷繁的城市中,留存在心底最深的眷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