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名增荣,后改名向元。南通镇瓜山村人。早年毕业于福州武备学堂,1924年兰封之役中,陈孝威采用“左回旋”大军作战战术,击败军阀部队万余人而闻名全国,并被提升为泰宁镇守使兼第七军援军总司令。后来因与军界保守派不合,于1929年辞职。1937年,陈孝威加入白崇禧部参加浙泸作战,同年10月再次离开军界,并携家到香港。11月,陈孝威在香港创办《天文台报》。此后,陈孝威在《天文台报》上发表了很多军事预言无不应验。其中有:《论大不列颠之战应使用之政略、战略、战术》,预言德国必将对苏联开战;《德、日、意对苏、美、英三国作战的前景判断》,预言日本将南进,发动太平洋战争等等无不应验,他对形势的精辟见解,对战事的准确预测,令世人惊异。受到美国总统罗斯福、英国首相丘吉尔的高度评价,并被人称为“神气的军事预言家”。
参与北伐之战 昙花一现
陈孝威早年毕业于福州武备学堂,后任林述庆部的连长,参加辛亥革命镇江举义。1914年,入保定军官学校第二期炮科学习。毕业后任保定军校上校参谋,随驻湘西。1923年升为少将旅长。陈孝威深于兵法,治军谨严,有“六不将军”之誉。1924年兰封之役中,他采用“左回旋”的战术,大败敌军十万人,名震黄河南北。此役过后,陈孝威因其出色表现,被提升为泰宁镇守使兼第七军援军总司令。可后来因与军界保守派不合,于1929年辞职,闲居天津。1936年,经陆军大学校长杨杰举荐,在陆军大学研究对日策略。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陈孝威加入白崇禧部参加浙泸作战,同年10月再次离开军界,并携家迁到香港。
预言苏德之战 一鸣惊人
陈孝威到香港的第二个月,就创办起了一个新的周刊,也许是寓意“上知天文”,起名《天文台》。这份周刊从始至终一直致力于抗日宣传,陈孝威也开始专注于世界局势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军事战略分析。
《天文台》周刊的第一次成名,缘于1941年2月。当时陈孝威在其主办的《天文台》周刊上发表了一篇题为《论大不列颠之战》的文章。这篇文章里,陈孝威明确地指出:在欧洲,希特勒德国不会再与苏联和平共处,德国征服中欧及西欧多数国家后,必然要对苏联开战。
据说当时的苏联情报部门将陈孝威的这篇文章送去给斯大林,斯大林看后不以为然,甚至对外交部长莫洛托夫说:“这是别有用心的说法,说不定那个作者就是中国的托洛茨基分子。”他始终不相信纳粹德国会这么快对苏联发起进攻,他一直认为德国对苏作战的准备工作还没完成:只要德国没有结束同英国的战争,就不会同时在两线作战。斯大林曾自信地说,到那时我们已经顺利地完成了第三个五年计划,让希特勒来冒险吧。
可是事实很快便验证了陈孝威的预言。三个多月后,德国撕毁和约,突然对苏联发动了攻击。
预言太平洋战争 再现神算
如果说一次的预言正确只是惊动了全国,那预言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则令世界认识了陈孝威。1941年10月,陈孝威继续在《天文台》上发表评论时局的文章——《德、日、意对苏、美、英三国作战的前景判断》。该文章中详细地说明:已和中国打仗多年的日本,为了取得南太平洋诸岛的战略物资,并经由印度支那半岛包围中国南翼,势必南进。美国要遏止日军南下,必须迅速扩充驻南太平洋的海军力量,增加舰队基地,以援助中国,牵制日军。
战事果然不出陈孝威所料,1942年12月,日本成功地偷偷袭珍珠港,发动了太平洋战争,其行动与陈孝威的判断完全一致。
自此之后,陈孝威和他的《天文台》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议论的中心。每一期《天文台》出版后,各国驻港外交官都抢先阅读,当作重要情报发回本国。甚至于美国总统罗斯福和英国首相邱吉尔都曾亲自写信给陈孝威,表示赞赏他的见解。
同年,陈孝威发表了《由敌寇点、线、面立体之最后部署,说到盟国所应选择最高方针》,该文对美国在太平洋战场进攻日军的战略方针进行了分析和判断,甚至成为了盟国对德、日、意反攻的参考策略。美国驻华大使曾受命给陈孝威写信。信中说到,美军统帅部在作战部署中曾参考过他的有关文章,特向他表示感谢。
神奇军事预言家 名动全球
陈孝威几次预言成功,令全世界震惊。一名在港的中国人,无权无势,消息闭塞,但他仅凭借其敏锐的军事嗅觉,就能几次预言出世界军事战争的走向,实在是令人叹服。陈孝威也一度成为香港的风云人物,香港总督也曾登门拜访,称他善于观察,看问题深刻,有东方军事家的远见卓识。
可正当人们还在惊叹陈孝威为何能如此之准地预言世界局势之时,陈孝威再次重磅出击。1942年4月,陈孝威提出“战败日本会师东京”的倡议,他再次预言“两三年内,日本必败”。1945年初,陈孝威再次发表文章,说到苏联在战胜法西斯德国之后,完全有力量自苏联远东地区对中国东北境内的日本关东军发动全面进攻。
陈孝威的预言再次被验证。1945年8月7日,苏联正式对日宣战,兵分三路进入中国东北,同日本关东军展开激战,最后取得胜利。
后记 >>>
1947年,抗日战争胜利后,陈孝威曾先后当任宪政实施促进委员会常务委员、香港各界纪念孙中山百年诞辰筹备委员会常委等职。他的晚年双目失明,性格怪僻,世人对其晚年所作所为褒贬不一。留有著作《为什么失去大陆》、《我与罗、丘、杜》、《抗战军事纪略》等。(曾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