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侯深山出了位户部尚书……

来源:闽侯县 发布时间: 2023-05-04 15:21
加大字体 缩小字体 收藏 取消收藏 打印
  从闽侯县城驱车80公里,到达廷坪乡马厝村。青山掩映之下,一座恬静山村坐落于山腰间,与田间种植的桃树相呼应,羊肠小道,古朴民居,恰似世外桃源之景。

▲(闽侯深山里的桃源之境——马厝村)



▲(村口的骏马印证马厝之名)

 

  马厝村位于廷坪乡西,与闽清、古田交界。来到村口,迎面立有一匹骏马,也印证马厝之名。此时正是花季,马厝以粉红、洁白的花,笑迎八方来客。



▲(马厝各色花朵笑迎八方来客)

 

 

  进入村中,在马厝村礼堂旁边,一处木构房屋尤为引人注目。这处单层木构建筑,坐西朝东,分为左右两座,进深七柱出游廊。历经风雨洗礼,屋外墙体上的斑驳痕迹,也似在诉说这座木屋的历史。据马厝村中的长者介绍,这是马厝村的祖祠。


▲(马氏祖祠)

 

  这座马氏祖祠始建明代,历经风霜洗礼,一度倒塌,直至1940年,这座祖祠才进行重修。重修后的祖祠装修精美,屋檐翘角,吊顶雕花,极具中式传统古建筑的美感。只因历史冲刷,这座祖祠失去往日色彩。再后来,这座祖祠的阁楼也曾作为马厝村的学校,供孩子在此读书。
 “原来这里面吊顶做得很好,还有雕花,有八仙等元素,我小时候有见过,后来都被撬走了。”马培林向记者介绍。


▲(马氏祖祠极具中式传统古建筑美感)

 

  马厝之所以叫马厝,是因为全村都为马姓。据《马氏族谱》记载,马氏始祖于明朝初年由江西水吉县八角井迁到闽清新堆堡,到第七世祖马偃再迁至此地,并称为马厝。此后就一直在此繁衍生息,距今已有近700年,而最令人称奇的是,这里出生了明朝的贤臣——马森。
 马森,1506年出生在马厝,原名裴森,复姓马,字孔养。明朝嘉靖14年(1535年)考中进士。为官后清正廉明,并在隆庆元年(1567年)升至北京任户部尚书一职。


▲(马氏祖祠吊顶上雕花精美)

 

就马厝而言
能出一位大官实属不易
当时处于偏远落后的农村
如何走出一个考取功名的读书人呢?


马森的传说



  当年的马厝村属于怀安县管辖,相传有一天,怀安县裴姓官吏到马厝村催缴税粮。山村的孩子看见穿着官服的人感到新奇,跟着官吏身后走家串巷。其中一位小孩引起裴姓官吏的好感,裴姓官吏年老无子,有心认养。得知小孩的父亲叫马子通,小孩叫马森。



▲(恬静的山村坐落在山腰间)


  裴姓官吏对马子通说:“我年老无子,欲认马森为谊子,带他到福州,尽心培养成材。”马子通与族人商定后,决定让马森脱宗。随后,裴姓官吏就带着马森去福州,更名为裴森,以裴森的名字入学读书。裴森聪明好学,不久考中秀才,后又考中举人。

 

  中举人之后的裴森,在随后的进士考试中并不如意。后来裴姓官吏带着裴森返回马厝,与马氏家族人商量重新改回马姓。这一年,他复姓马,以马森之名考取进士,从此,马森开始走上为官之路。

▲(马厝村礼堂)

 

  马森在户部侍郎任职期间,公正廉明,与刑部尚书郑晓、都御史周延同称“三平”。任职不久因病回乡。隆庆元年,马森又被举荐至北京任户部尚书一职。第二年,皇帝命令中官崔敏发户部银六万两用于收买黄金。马森坚持不可,这件事因而终止。但不久后,皇帝又命收买黄金。马森虽极力劝阻,但皇帝一意孤行。三年后,马森以为母亲养老之由辞归,后虽多次受举荐,也不再任职。


▲(《浪漫马厝》)

 

 

  归隐期间,马森以程朱理学为宗,好与人讲解理学,并且著有《四书口义》《书经敷言》《周易说义》等书籍文章。明万历八年(1580年),马森病逝。人们为纪念马森,在于山建立马森报功祠。虽然这些古迹已不在,但关于马森的功绩,人们依旧流传称赞。

▲(马厝村一隅)

 

  时过境迁,马厝村人也不拘于一隅之地。上世纪初,马厝部分村民选择下南洋谋生,在马来西亚等地,马氏族人团结努力,也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身在国外,依旧心系家园。在家乡建设需要之时,他们总能及时出力,为家乡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让马厝村闻名于闽侯乡间。

往昔的功名都已化为云烟

留下传说给后人歌颂敬仰

现在的马厝就像

一颗镶嵌在山间的翠玉

带着古老的气息

飘着淡淡枳壳香气

 

静待山外游人前往这处桃源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