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翠旗藏灵气 一流锦水分两屿

来源:本网 发布时间: 2018-06-05 16:13
加大字体 缩小字体 收藏 取消收藏 打印

 

 

 

旗山天梯瀑布。

 

    千里闽江流入福州后,分成南北港两支干流直奔东海。南港亦称乌龙江,从西北缓缓走向东南,北岸隔福州南台岛,南岸靠上街、南屿、南通等乡镇直至长乐地界。与乌龙江平行,离岸上36公里,一带状苍峰雄峙于上街与南屿境内,北高南略低,绵亘16.4公里,即为与福州名胜鼓山对峙且齐名的翠旗山。

    翠旗山俗名旗山,山颠欹侧,形如旌旗,迤逦数里,高数百仞。旗山旗首起于上街,旗尾落在水西。说细些,旗山起于上街溪源里,止于南屿水西林。九条旗带飘落于上街、南屿境内。晋朝郭璞在福州《迁城记》中曰:“右旗左鼓,全闽二绝”。明太守、人瑞翁林春泽在《旗山记》中云:“上于霄汉,周回磅礴五十余里,有后王峰、黄蓝峰、留仙峰、勾漏峰、仙石峰,团结如磐,如江流襟带障南服,兴云物,以沾西土,亦一方之胜也。”明诗人陈鸣鹤在《登旗山绝顶》诗曰:“凭空引眺客魂惊,紫蓼丹枫接海城。烟树万株青断续,沙田千顷白纵横。云迷樵径猿先到,路绝人寰鸟不鸣。更上孤峰最高顶,九阍开处是瑶京。”

    旗山重峦叠嶂,奇峰峥嵘,怪石嶙峋,岩穴鳞次,有36洞天、108岩景。有卧龙潜藏的龙潭(在上街镇境内);有仙家周拱夫妇炼丹的勾漏洞;有仙家吕洞宾与李铁拐对弈的棋盘石和游逛的游仙洞。“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因之此山灵气十足,声名远播。

    旗山气脉丰满,水土厚盈,灵气激活气脉,气脉调和水土,水土得益邑人,得益五谷果蔬。故其周边出了不少的举子仕宦,贤人志士,能工巧匠;蕴藏着温泉、矿泉,夏不忧渴,冬不畏寒;产出了饮誉京都的贡糕,名播江南的笋丝,扬名八闽的福橘、雪柑、茉莉花。

    旗山南麓之境,今谓南屿镇,民国初曰南屿区,昔为福州府侯官县水西。宋朝属侯官县的修仁乡、五芝乡、西孝悌乡。修仁乡辖海平里、灵凤里、绥平里、迁蝗里;五芝乡辖闽光里、三秀里、清政里、吉壤里;西孝悌乡辖扬名里。元明属三、四、五、六、七、九、十二都。清属三、四、五、六、七、九、十一都。该境始于东汉,兴于明清,盛于民国与今朝共和国。方圆百里,户居万灶。东北临乌龙江,南傍大樟溪;背枕旗山、笔架、饭甑三山;中贯锦溪、蚬江、浯江三河;腹崛彩凤、白鹤、红三丘。聚山河之灵气,河山妖娆,江水妩媚,地沃物博,风光旖旎。古往今来,地利人和,百世不衰。赵宋朝代,夜列峰、岘山两山灵气,莲花动,龟蛇交锁,烟萦雾绕,变幻万千,曰“合山天下奇观”;朱明朝代昼罗锦溪、梧溪、蓬莱三溪之水,白练飘逸,银光泛彩,潮汐迂洄,壮观无比,谓“环江第一名胜”。此乃本境之奇观异景,称绝于世,里人称“两屿二绝”也。

    旗山迤逦数里,高数百仞,山谷溪涧繁多。其在境内的五都村的山后至中溪村的山后,从石壁、堂阮、虎啸、留前、勾漏、仙石、溪山、诸圣、石松,九条溪涧汇成一条溪流,美如银色的锦绸飘逸在大地上。此溪乃本篇所书的锦溪也。明礼部尚书曹学在《锦溪泛舟》诗中歌锦溪曰:“溪水明于锦,层波映不穷。山光笼竹满,树势俯泉空。少怯阴无日,虚疑响杂风。归舟如可问,犹待暮潮通。”

    锦溪绕山蛇行,涓涓细流,流到昔呼马崎山(亦曰岘山,今谓太平山)与峰山相峙地段,由于上游地势高,水流湍急,流至此处,因地势平坦,泥沙淤积溪床,天长日久,积淀成了两个小岛屿。两小岛隔溪对峙,溪左之岛方位居北,里人俗呼北屿;溪右之岛居南,因此呼南屿。北屿、南屿简称两屿。两个小岛小巧玲珑,生机无限,灵气十足。

    北屿背枕旗山旗带飘落点马崎山,其山状若蛇行,蛇行活脱轻捷,又似形如锋柔的一管文笔,笔畅文通,笔能生花,笔能超生,故北屿人氏执笔管,出文人官宦。南屿傍平地起凸的峰山,此山状似龟游,龟游四肢划动,两目四下顾盼,又似一个沉甸的大秤砣,故南屿人氏善划算,四肢勤,头脑灵,掌秤杆做生意,出商人巨贾。因之本境昔有“北屿笔杆,南屿秤杆,有官有商,富甲一方”之谓也。

    北屿主姓林陈两氏,占地各半,北为林居,西为陈住。林氏所出子弟皆是文质彬彬,知书达理,仕宦文人。其狮岩房与旗峰房为最佳。狮岩房的林士衡,官居七省经略使,为南宋抗金主战派,名振朝野,其退老归林后,在岘山卜筑“使亭草堂”,与名臣唱和,后岘山以使亭草堂易名为“使亭山”,遂讹传为太平山;旗峰房的林春泽登进士后肇建了明朝古街,与城门濂浦林氏斗富比贵,告老返乡后,也在岘山卜筑“锦溪草堂”与名宦唱和,迈百龄时,朝廷为其在乡间赐建“人瑞坊”,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奉旨敕建乡贤祠——旗峰林公祠,留下了美谈佳话。

    南屿主姓陈、林、刘、叶、张诸氏,多为商贾之士。元初南屿富沙叶氏永济公,献资并募缘筹建了永济桥,里人俗呼“新桥头”,解了里人舟涉之苦,方便了民众行旅;明末堂陈氏惟传公勇当募缘首,主持全面重修合山桥,遂使桥才稳固至今。清初淮海刘氏端英公、凤池张氏尔修公将财神资助的金银建了南北两屿民众祈安求福的殿堂福寺,里人俗呼“泰山堂”;民国期间堂陈氏岱琨公在南屿街创办了大华电光厂、碾米厂、黄花岗中学等公益事业,给两屿民众夜间带来光明,使妇女永远免受砻谷舂米的劳累,使学子能得到就近升学。

    南屿由于地域比北屿宽阔,人口居多,商贾云集,形成街市,地理形胜优越,向外辐射力强,因之清末民初,官府里人便以南屿作为乡名,把南北两屿统为一乡,先曰南屿乡,再谓南屿区,后定南屿镇。从乡至镇,由清末至今,行政地名与时俱进。而曾经名噪一时的北屿随着岁月时光的流逝,被人们渐渐淡忘,如今再也没有人去问津它了。( 柳振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