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苍安可料,旧德奄重泉。痛为黎民惜,谁扶大厦颠?英风摩日月,正气返山川。丙午功勋在,丰碑万口传。”这是南宋宰相,与韩世忠、岳飞、刘光世并称为中兴四将的张浚在一位民族英雄病逝后,为他所做的挽诗。也许在博览了众多名篇佳作的人看来,这首诗太过平庸,显得“略输文采”。然而,对于这位长眠于地下的英雄,再多的花团锦簇的文章在他的面前都显得无力,反不如这平平淡淡、易读易懂的40个字更能诠释他的气节,作为其一生的定论!他,就是李纲,是南宋初年的宰相、是东京保卫战的指挥者,一位笃信“节义泰山重,富贵鸿毛轻”的真儒,一位死后埋骨于闽侯荆溪大嘉山的民族英雄。二月之末,我和几位同事来到荆溪镇光明村,徒步上山拜谒这位忠贞的臣子,不屈的英雄。
往常的我,总喜欢独自一人,寻觅着令人惊羡的风景和充满着历史沧桑的古物,探索着属于自己的未知,让心情可以随着点滴的发现而惊喜、恍然、感动。然而今次,要去拜谒的是我仰慕已久的李纲的墓冢,更兼多了几位同伴随行,一路上,我尽量保持着平静的心态,将激动内敛于心,犹如朝圣般的向前走着。
李纲墓位于荆溪镇大嘉山南麓,大嘉山又称大家山,即桐口沙溪之地,乃古时驿道必经之处,此处群山起伏,树木葱郁,再加上风光秀美,是一处上佳的风水宝地,山麓下就是“移来温泉人相戏,自古解忧唯汤店”的光明村了。仅仅不过十余分钟,我们就走过了光明村短短的水泥路,踏上了极具乡村色彩的泥土小路。一路上多次碰到在乡间闲走的村民,得知我们是来拜谒李纲墓时,都很热情地为我们指点引路。有了正确的方向,不到半个小时,我们就来到了李纲墓前,出现在眼前的是一座高约有4米的牌坊,上书“古社稷臣”四个大字,两侧的“进退一身关社稷,千古英灵镇湖山”之楹联为林则徐所书。牌坊前还有两块石碑,一块刻字曰“精忠垂范”一块刻字曰“抗侵功业垂青史,经邦清名留人间”,道出了李纲不但德行可为天下之师范,其抗击侵略,经营邦国的功业和大名将永留史册,流传世间的事实。
缓步走入陵园,看见的是一座形似蒙古包的坟冢,坟冢以砖石筑成,高约有三米有余,庄重肃穆,一片凛然之风,让人隐隐可以感觉位列宰执之人的气派!正中有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时任福建巡抚的张师诚,在重修了李纲陵墓后亲自题写的“宋丞相李忠定公之墓”的墓碑。在坟冢前,透过古老的墓冢,我仿佛可以触及历史上那段风云变幻的岁月一般。这一刻,我立在这,心中迟迟无法平静,若不是亲眼见到这一座古墓,很难想象这一片土地上,竟然沉睡着一位名垂青史、显赫一时的历史名人。
李纲(1083-1140),字伯纪,号梁溪,福建邵武人。南宋著名抗金名臣,宋政和二年(1112)进士,宣和元年(1119年)任太常少卿,在此之前,李纲的生活可谓是过的有滋有味,甚至在一次被贬到南剑州沙县当税监的途中,经过武夷山,还乘舟泛游九曲溪,遍访山中道士,流连忘返,写了差不多五十首纪游诗。其中一首即云:“一夜武夷三尺雪,岩壑无声闻竹折。云峰烟岫望都迷,玉树瑶林寒更发。山中道士毛骨奇,劝我留宿山前斋。轻裘冒雪非得已,仙赏更待他年来。”从中可以看出他并不因为受到贬斥而怨天尤人,治国平天下的志向丝毫未减。仔细品来,更感其中所含之深意!
正所谓,国恒有难,英雄乃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东北女真族(金人)的崛起和入侵造就了英雄的李纲。如果没有之后的“东京包围战”,李纲也许也不过是一个诤臣,在皇帝犯错的时候,犯言直谏一把,成则位列公卿,败则游戏江湖。然而,正是在宗庙倾颓,民族危亡的时刻,李纲被历史推上前台,开始了他波澜壮阔的人生!在金军兵临城下,京师岌岌可危,宗庙摇摇欲坠之际,平日里只知道吃喝玩乐、玩弄权术的宋庭君臣集体慌了神,徽宗皇帝抛下了之前视如命根的皇帝宝座,美其名曰“前往南方烧香谢神”,一溜烟跑了,留下新上台的钦宗茫然四顾,不知依靠何人?此时正是李纲,这么一位之前本不知兵的文臣,挺身而出,一边劝皇帝坚定抗战的信心,一边领导开封的军民组织城防,屡次击败了不可一世的金军,取得了东京保卫战的胜利。这之后,宋朝的勤王大军从各地云集而来,开封的危机暂时解除了,李纲在士民之中的威望一时无两!见没有了性命之忧,留守京师的一帮主张“和谈”的高官为争取与金人和谈,怂恿没有主见的宋钦宗将李纲撤职查办,以此向金人献媚。消息传开后,京城士民大为愤怒,数百名太学生来到宣德门下向朝廷请愿,要求恢复李纲的官职,紧接着,京城之内的军民也联合起来声援太学生们的请愿行动。一开始,朝廷置之不理,被朝廷的冷漠而激怒的士子军民,甚至击杀前来传旨的宦官,追打主张和谈的宰相李邦彦,终于迫使钦宗恢复了李纲的职位。这就是北宋史上著名的“伏阙上书”。不久,在与金国达成和议,局势稍微稳定之后,李纲又一次被赶出了朝廷。这一次,他没有能回到京师。就在他被贬斥不久,金军撕毁合约,再度南侵,并成功的迫降徽宗、钦宗父子,灭亡了北宋。
建炎元年,宋高宗赵构在南京(宋之南京,既今河南商丘)自立为帝,为了收拢天下士民百姓之心,便任命了已经身孚天下之望的李纲为宰相。但不久,本心主张与金国议和,苟且偏安的高宗,实在无法忍受李纲“北伐中原,收复失地“的主张,在招李纲任职不过75日之后,既将他罢免,并将其流放到了海南岛,后虽被赦免,却终身不得重用了。绍兴十年,在宋金签订合议的第二年,李纲忧愤成疾,不久病逝。一代良臣,遂含恨而终。
当英雄的生命已然逝去,英灵悄然远走,留给后人凭吊的不过是寂寞荒郊的一个墓冢,一钵黄土罢了。在我走出墓园,踱步走过之前错过的神道之时,望着两旁的石翁仲(文武)、石马,石虎等,心中突然涌出一股莫名的悲凉。在长久的岁月中,陪伴英雄的只有这些石刻的雕塑,而在不远处陵园之中那一座高高的墓冢中栖息的灵魂,蕴含的是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心愿啊!另一位抗金名臣,也是李纲的好友宗泽临终前,三呼“过河”,可见他死有不甘,恨不能为国家收复失土,战死沙场,作为志同道合的好友,李纲应也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