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屿的古桥

来源:闽侯县 发布时间: 2018-06-05 16:13
加大字体 缩小字体 收藏 取消收藏 打印
合山桥。
 
合浦桥。
 
白屿桥。
 
栖云桥。
 
    南屿背靠山深水丰的翠旗山、溪里山、饭甑山、笔架山、象山,面临闽江支流大樟溪,境内溪涧纵横,河港交错,村庄之间多有水道缠绕,古有“水乡泽国”之称。由于村庄多被河港横隔,古人建了大大小小的石梁桥,以便往来。据统计,南屿约有69座古桥。最长的250余米,最短的才1米。建桥年代由唐朝开始,宋代尤多,次为明清两朝。在这众多的古桥中,栖云桥、白屿桥、合山桥、永济桥、合浦桥最为著名。
    栖云桥是闽侯县最古老的、保存最完整的古桥,位于南屿窗厦村程屿山栖云岭下。建于唐上元甲戌(公元674年)年,距今已有1300余年。栖云桥东南走向,为石构单孔平梁桥,全长约6米,净跨用两块宽1.05米,厚0.4米的石板平铺。桥堍为条石砌垒,桥板上面楷书铭文:“上元甲子壬戌岁五月日栖云僧润殊造”,字长0.15米,宽0.13米。1989年由闽侯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并在桥前立碑。
    栖云桥在唐、宋、元、明、清时,上与永福、南屿九都、龙浦、土牛等村相通,下接南屿接武桥及晓岐渡口,是古代永福县与南屿龙浦诸村前往福州城及举子进京应试的必经之桥,作用极大。
    白屿桥位于南屿新联村垱上,宋代建,南北走向,系石构弧平梁桥,桥长250余米,宽3.6米 ,中孔净跨10米,船形墩,七酾水,两侧设置石望栏、栏板,因河道堵塞,现仅南端之二孔通水,是南屿最长的古石桥。《侯官乡土志》载:“南屿西南有白屿桥,长八九十丈,广丈余,其上有三港,一为永福大樟之水,二为近山之水,皆由其桥出而趋于五通港”。桥石板面刻有铭文云:“住绩善院容庵比丘□亲余钱二十贯文足报资恩有住宝林院沙门□□余钱二十贯文足报黄恩“。
    明朝桥旁垱上村口有一声誉颇高的书院,培养出不少优秀人才,其中明户部尚书黄镐、顺天知府强满、探花步成墩等都曾在该书院就读。民间至今尚有一则有关白屿桥的轶事:明朝顺天知府强满未出世前,其父请了名地师择地盖屋,屋面朝准白屿桥当中一桥栏墩,传说北墩代表官印,世代出官员。强满出世后就读于白屿桥书院,举进士后官居顺天府知府。京都之官,日理万机,无暇返乡探望亲人,其夫人年少,思夫心切,却亏待了地师,地师乘机告诉她打断此桥栏墩后老爷即可回乡省亲。强夫人不知阴谋,忙叫农奴打断它。某日早朝,强满戴反冠见宪宗帝,宪宗帝发怒,以欺君之罪将其斩首。
    合山桥,故旧桥头。桥初建时,形式彩虹卧波,故亦名“彩虹桥”,是南屿第一座石桥。它位于南屿罏峰山与太平山之间南北屿交界的锦溪上。合山桥始建于宋代,南北走向,长25米,宽28米,无桥栏,船形墩,三墩四酾水,南端桥头右侧有一七级青石实心塔,塔层表面有浮雕佛像。
    传说昔时,每当月朗星稀的夜晚,紫色的雾迷漫在太平玉山与罏峰山之间,远望酷似两山合拢一般,桥因名“合山桥”。夜间桥下常有龟蛇两精嬉戏,还有受日月精华的莲花岩,故民谚道“合山桥下一莲花,龟蛇交锁不见家”。明天启四年(公元1624年)知府林春泽之三子林应起易木梁为石梁,并增造二墩以固之,现桥墩上尚留有“明天启四年里人林应起捐银壹百叁拾两增选造二墩”的石刻文字。《闽都记》载“合山桥在南屿,延袤数丈,以木为梁,以亭其上,桥高二丈,锦溪之水出”。明徐《游锦溪过合山桥》诗云:“一路尽莓苔,浓阴划不开,山依迂涧转,泉逐断桥来。同坐桥间石,还期竹下怀。隔溪烟磬晚,欲别又迟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交通事业迅速发展,南港公路从合山桥通过,南屿镇政府遂于1972年对合山桥进行加固并进行路面拓宽,铺上钢筋水泥,桥两旁人行道也建起了水泥栏杆。合山桥旧貌换新颜。
    合浦桥,位于南屿合浦自然村,架于合浦港上。桥建于宋代,南北走向,长35米,宽2.5米,无桥栏,四墩三孔道,系石构平梁桥。桥梁面石刻铭文“厚王境都会王国俊与僧复宗募众缘建会钱各符愿心海平里陈四十二娘舍梁一条追夫迪功黄五十七郎愿生天界”。桥堍两端各分植一株榕树,树龄逾百余年,中间桥墩上长有一株盘根错节、根须垂挂的古榕,树龄300余载,根粗大,蜿蜒20余米,支撑着古石板,使桥石板与树根紧紧合抱在一起,坚牢异常,像这样的石桥,我省仅有两处,一在闽南泉州,另一即是南屿合浦桥。桥上的三株古榕枝缠,酷似连理。中间桥墩 的古榕下有一矮小的庙,日“闾山法院”,祀闾山法院狮公仙师。庙旁长有松竹梅,几经枯荣,至今依然苍翠。合浦桥昔时亦有二则轶闻:一日明户部尚书黄镐早年赴京应试时,路经此桥,经狮公仙师点化,得中进士。二日桥上的闾山法院狮公仙师与南通古城王斗法,各显神通,平分秋色。
 合浦桥至今还是南屿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不少来南屿的人都会慕名前往一睹它的风采。2002年1月24日,《福州晚报·闽海神州》刊登了笔者的《南屿合浦桥》一文后,慕名而来参观者络绎不绝,桥之知名度大增。为确保行人安全,合浦村村民集资数万元在保持桥之原貌、保存桥之石梁面铭文古刻的基础上,于2003年在桥两旁建起护栏,增强了桥之安全感,还在桥中墩增建桥亭,给路人游客避雨纳凉提供方便。合浦桥于2003年5月被列入闽侯县文物保护单位。
    永济桥,俗称新桥头,始建于宋皇祐年间,为里人宋代四都(南屿)叶厝富商叶永济捐建,是南屿街第二座石桥。永济桥位于南屿蚬江中段,东接柳厝前,西连南屿街口。桥长45米,宽2.8米,船形墩,四墩三孔道,东西走向,石梁上横铺石条,两侧设置石望柱,石板栏东起左侧中孔栏板刻“永济桥”大字楷书。
    据传,桥未建时,滔滔的蚬江水把南屿与江口、尧沙等大村隔开,人们来往要搭船过江,极不方便,且经常发生翻船事故。叶永济遂解囊倾资建造此桥。宋时蚬江河底尽是泥沙,叶永济令承建桥墩的师傅采用当时最先进的造桥技术——“睡木沉基”,用数层纵横交错叠成的松木(杜松)编排成木筏,使之牢固不散,固定在桥墩位置的水面作桥基,然后在基上垒砌墩基,随着墩基的逐层加高,分量加重,这些木材逐渐沉到水底。“睡木沉基”使基础与桥墩同步施工,既简便高效,受力又均衡平稳,基础非常牢固。
    永济桥至今已有千年历史,如今每日均有数百辆汽车、卡车由桥面通过,桥墩未曾沉陷过。1995年3月,南屿镇人民政府把桥面拓宽为18米,经桥梁专家鉴定,桥墩坚牢可以利用。当建桥工人把桥梁掀起时,人们见到桥墩之石缝平齐如一,石条无一断裂,其他结构也无异样,其造桥技艺之高超可见一斑。
    拓宽后的永济桥长100米,宽8米,桥面分车道与人行道。三墩三孔(其中一墩因年代久远被泥土埋没),桥之栏杆均为水泥捣灌,整座桥气势恢宏,坚固美观。
    在南屿,除了躺卧水面、连接江河,供人通行的众多实用桥梁外,尚有一座奇特无比,小巧玲珑,仅供人们观赏的小小石桥。这就是南屿福罏寺后天井地藏殿里的“奈何桥”。奈何桥长80公分,宽10分,单孔道,用三块花岗石凿雕成,以马丁形穿榫连接而成,桥下有岩水淙淙流淌。此桥被誉为福州地区独一无二的最短最精巧的古石桥,更为南屿福罏寺之一绝。
    “水乡泽国”的南屿,无处不见桥梁,随处可见桥下河水长流,桥畔房屋丛立的景象。不管远看近瞧,仰望俯视,南屿都是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好画卷。(■柳振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