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闽侯县概况及经济发展综述

来源:闽侯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发布时间: 2012-01-05 10:49
加大字体 缩小字体 收藏 取消收藏 打印

一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县人民政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六中全会、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和省、市、县党代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实施《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围绕建设福州新市区的目标,按照“三为”要求,全力打好“五大战役”,大干“十二五”开局之年,较好地完成了县十六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95亿元(预计数,下同),比增15.2%;财政总收入(不含基金)50.3亿元,比增24.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6亿元,比增21.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90亿元,比增44.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224元,比增15.5%;农民人均纯收入9496元,比增18.3%。一年来主要工作和成效是:

现代农业持续发展。认真落实强农惠农各项政策,支农力度不断加大,农林水投入达2亿元,比增12.8%,发放种粮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4858万元。农业结构不断调优,粮食生产保持稳定,特色水果、高山茶、食用菌、无公害蔬菜等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都市型观光休闲农业加快发展,实现农业总产值42.35亿元,比增4.8%。龙头带动不断增强,新培育6家省市副食品基地、2个精致农业发展示范区,全县55家龙头企业和重点基地创产值20亿元,带动农户增收6.2亿元。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加强,除险加固山塘水库21座,新发展大棚设施农业1400亩,补充耕地2027亩,实现占补平衡,“五新”推广、气象服务、动植物疫病防控等工作得到强化。

工业经济持续增强。坚持抓龙头、铸链条,提升工业发展水平,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540亿元,比增19%。突出传统产业提升和高新技术产业培育,汽车、机电、工艺、建材、食品等支柱产业分别完成规模产值233亿元、80亿元、55亿元、60亿元和36亿元,新增高新技术产业产值78亿元。“两区三园”承载功能不断提升,青口投资区创产值310亿元,比增16.5%。闽侯经济技术开发区一、二期投产企业达71家,产值突破60亿元,比增50.8%。海西高新园18个项目动建,中青创投、山亚科技即将封顶。生物医药和机电产业园建设扎实推进,兆元光电等项目动工建设。

第三产业持续壮大。围绕专业化、休闲化、精品化目标,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海峡汽车文化广场(一期)基本建成,南通物流园前期工作进展顺利,新引进万全、新华都等物流企业。改造提升20个便民商业网点、3个城乡集贸市场。旗山森林温泉度假村建成开业,获评全省首家中国5A级绿色饭店,温泉游、乡村游、文化游等特色旅游日益兴旺,全年接待游客140.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75亿元,分别比增19.2%23.3%

“五大战役”持续推进。实施“五大战役”项目269项,完成投资195.41亿元,全面完成年度计划。甘洪路(改扩建)、荆溪新区中路B标段、福银高速南连接线等建成通车,新南港大桥等一批项目顺利推进。青口、荆溪、南屿、白沙四个试点小城镇62个项目全面实施,完成投资56.36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07.9%。县城新区滨江新城城市综合体、市民文化广场等项目和旧城改造全面加快。新增长区域发展战役和民生工程战役也取得全面进展。列入市级“五大战役”项目38项,完成年度投资50.04亿元,超计划28个百分点,各大战役在市评比中均获得优胜红旗。

宜居品质持续提升。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不断加强,节能减排各项措施全面落实,闽江流域(闽侯段)水环境综合整治有效推进,生态创建工作深入开展。投入5800多万元加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南通污水处理厂投入使用。认真实施“四绿”工程,完成一批道路沿线绿化和公园改造提升项目,新增公共绿地12.2万平方米,造林绿化16.82万亩。加大清违力度,加强市容市貌整治,实施国宾大道、甘洪路等主要路段景观改造,城市形象明显改观。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深入实施“家园清洁”行动,投入4800多万元全面完成“造福工程”搬迁、库区移民后期扶持、农村饮用水安全、卫生户厕改造等年度建设任务。

改革开放持续深化。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顺利实施,政府工作效率进一步提高。投融资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县建投中心正式成立,联合动力成为我县第三家上市企业,民生银行、海峡银行等股份制银行入驻,村镇银行即将开业运营。集体林权制度等农村综合改革持续深化,医药卫生、教育、文化等社会事业领域改革有序推进。成功举办“5·16”闽侯专场招商会,积极参加“9·8”投洽会、广交会,全年新批外资项目(含增资)30项,新引进爱德克斯汽配等千万美元以上项目6项,实际利用外资1.42亿美元,比增5.1%;出口10.2亿美元,比增16%

社会事业持续进步。科技项目费用投入3200万元,14个项目获上级科技部门立项扶持,福州环宇汽车碰撞实验室通过国家评审。重视教育事业发展,东南学校等一批学校加快建设,完成13.3平方米校安工程重建加固开展省级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中小学教师校际交流试点工作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105人被“211”名校录取。闽都民俗园等文化项目进展顺利,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建成并对外开放,举办庆祝建党90周年系列活动,群众文化生活更加丰富。深入推进基层医疗机构综合改革,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加快县医院医技楼和廷坪卫生院(新院)建设,建成南屿、鸿尾卫生院医技楼和15个村卫生所。深入实施生育关怀行动,人口计生工作继续保持省市先进水平。

社会保障持续惠民。强化就业指导与服务,新增城镇就业1.08万人次,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8100人次。新农保实现全覆盖,全县7.4万名老人全部领到基础养老金,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补助标准不断提高,年发放补助金1.5亿元。建成安置房39.6万平方米全面完成保障性安居工程年度任务事关群众利益十项实事全面落实,社会保障与物价上涨联动机制有效实施,一批事关民生的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得到切实解决。大力实施交通安全设施建设年活动,深入开展食品安全大整治,安全生产形势保持稳定严格落实信访“路线图”,持续开展大接访”活动深化“平安闽侯”建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群众对社会治安满意率保持在94%以上。

政府建设持续加强。进一步提高政府服务水平,深入开展企业服务周活动,及时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网上审批及效能监察系统更加完善,在全市率先实现网上审批、乡镇便民服务中心、视频监控三项全覆盖,政务公开和政府信息公开水平全面提高。推行电子化招投标,成立政府投资项目审计服务中心,资金监管、审计监督、行政监察全面加强。坚决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政府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不断深入。认真执行县人大及其常委会决议决定,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广泛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无党派人士及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建议,办复142件人大代表意见建议和101件政协委员提案,办结率均为100%

各位代表,2011年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为县十六届政府工作划上了圆满的句号。过去的五年,全县上下凝心聚力、加压奋进、努力拼搏,开创了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过去的五年,综合实力在跨越发展中明显提升。五年间各项主要指标成倍增长,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4倍,工农业总产值增长近2倍,财政总收入(不含基金)增长2.5倍,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3倍,再次跨入全国百强县行列,成为全省县域经济实力“十强”县、经济发展“十佳”县、科学发展“十优”县,其中2010年和2011年蝉联两届“三优县”,并保持经济发展“十佳”县首位,20092010连续两年被评为市绩效管理优秀单位。连续五届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并获得全国首批知识产权强县、全国科普示范县、国家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全国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县、省“平安县”、省教育工作先进县、省级双拥模范县等荣誉称号。

——过去的五年,产业结构在转型升级中明显优化。三次产业比例从2006年的12.354.333.4调整为2011年的8.860.730.5。农业向产业化、特色化、品牌化方向转变,成为福州市重要的农副产品供应基地。工业化进程加速推进,“两区三园”格局基本形成,戴姆勒汽车等一批重大项目建成投产,五年新增规模以上企业233家,占总数的45.8%;新增亿元以上企业67家,占总数的71.3%2011年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是2006年的3.5倍。自主创新体系不断完善,高新技术企业达29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超260亿元。商贸、物流、金融、旅游、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已建成的海峡农副产品批发物流中心规模居全国前列。

——过去的五年,城乡面貌在项目带动中明显变化。五年累计滚动实施重点项目529项,完成投资550亿元,拉动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43.8%2011年固投是2006年的6倍多。“五城一区”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城镇化率提高21.1个百分点。城乡一体化步伐加快,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完成交通项目(不含省市重点项目)投资33亿元,115县道、奔驰大道等一批重要交通干道新(扩)建项目投入使用,县通乡道路改造和行政村通达工程全面完成。五年新(扩)建变电站7座,新增供电能力30.5万千伏安;新(扩)建污水处理厂4座,日处理污水能力达9.5万吨;闽江下游南港南岸防洪工程(一、二、三期)等重点水利工程发挥效用,河道清淤和闽江流域(闽侯段)水环境综合整治深入开展,城乡环境更加宜居。

——过去的五年,发展活力在先行先试中明显增强。农村综合改革深入推进,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领域改革不断深化。公共财政体制日趋完善,投融资体制更具活力。外向型经济加快发展,五年共引进外资项目86项,其中台资项目44项、上千万美元项目57项;累计实际利用外资8.83亿美元,其中台资1.83亿美元,2011年出口总值是2006年的2.4倍。外事侨务工作取得新成效,海外乡亲热心家乡公益事业,有7人次荣获省政府立碑表彰。

——过去的五年,社会事业在统筹协调中明显进步。坚持教育优先,五年教育累计投入28.12亿元,年均增长23.7%,“校安工程”、标准化学校建设等均走在全市前列,教育免费制度逐步向高中阶段延伸,教育教学质量逐年提升。闽都文化得到有效发掘,闽剧《红豆缘》获“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昙石山文化遗址成为全省第一文化旅游品牌。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疾病防控体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更加健全,新(扩)建乡镇卫生院7个,村级卫生所覆盖率达93%。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出生人口素质进一步提高。

——过去的五年,民生保障在成果共享中明显改善。城乡就业不断扩大,累计城镇新增就业4.93万人次,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4.49万人次。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五险”持续扩面提标,累计发放被征地老龄农民生活补助金1.91亿元,城乡低保、危困援助、慈善救助、社会优抚全面加强。建成保障性住房137912.49万平方米,残疾人安居工程受益2370人。“平安闽侯”建设扎实推进,防灾抗灾应急机制更加健全,安全生产和信访工作全面加强,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与此同时,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人民防空、打击走私、防震减灾、民族宗教、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统计、保密、档案、消防、地方志、机关后勤、妇女儿童、老龄、关心下一代等各项工作也取得了新成效。

五年来取得的成就令人振奋,五年来的工作经验弥足珍贵。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形成了五条基本工作经验:一是必须明确思路,找准站位。五年来,我们立足区位优势,明确了融入省会发展的思路,主动对接福州大都市区;确立了建设福州新市区的定位,形成了“五城一区”的发展格局,赢得了发展的先机。二是必须抢抓机遇,善借东风。五年来,我们围绕海西战略,积极承接福州城区产业外移,用足用活政策,借助省市力量,高标准打造汽车城、海西高新园、生物医药和机电产业园,扎实推进四个小城镇试点建设,引进了一批好项目、大项目,夯实了发展的后劲。三是必须迎难而上、积极运作。五年来,我们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冲击和要素瓶颈制约等不利影响,努力提高工作的预见性、前瞻性和主动性,致力调优结构,壮大实体经济;致力项目融资,缓解资金压力;致力争取指标,破解用地难题,把握了发展的主动权。四是必须团结协作,齐抓共管。五年来,我们认真落实县委确立的战略决策和工作部署,得到了县人大和县政协的大力支持,在推进项目建设中,四套班子领导挂钩重点项目,互相配合、主动担责、齐抓共管,形成了发展的合力。五是必须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五年来,我们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体民心、察民情、顺民意,出台了一系列利民惠民的政策措施,办成了一批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实事好事,赢得了民心,集中了民智,凝聚了民力,践行了发展的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