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侯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地处福建省东部、福州市西南侧,呈月牙形拱卫省城福州,是中国橄榄之乡。现辖1个街道8镇6乡323个行政村(居),土地面积2136平方公里。两千多年前,自闽越王无诸起至建国止,境内历为王都、省、郡、路、州、府驻地,素有“八闽首邑”之称。这里名人辈出,民族英雄林则徐、民主革命者林觉民、启蒙思想家严复、报界先驱林白水、“二七”烈士林祥谦、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均是闽侯人,仅闽侯籍“两院”院士就达11名。旅居国外华侨及港、澳、台同胞 16万多人,是福建省主要侨乡之一。县城距福州仅20 公里,是全省离省会最近的一个县。闽江有100公里从中部流贯全境,外福、福厦铁路和建设中的向莆、合福铁路,以及324国道、316国道、福泉、福银、福州绕城高速公路、福州市三环路等交通干线穿县而过,洪塘、桔园州、浦上、湾边等大桥把闽侯与福州城区连成一片。闽侯是全国第一批沿海开放县之一,创办有海西高新技术产业园、福州(南屿)生物医药园和机电园、青口投资区、上街投资区、闽侯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工业园区。环境舒适、气候宜人,森林覆盖率达59%。境内名山、名寺、名园、名居繁多,拥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福建文明从这里开始”的昙石山文化遗址、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十八重溪,与福州鼓山齐名的旗山,南方丛林第一的雪峰崇圣禅寺,以及三叠井森林公园等多处旅游胜地。
2013年,在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县人民政府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围绕建设福州新市区的总目标,按照“五城一区”的总格局,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取得了新的成效。连续四年成为全省县域经济实力“十强”县、经济发展“十佳”县。
综合
2013年实现生产总值377.46亿元,增长1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2.65亿元,增长4.9%;第二产业增加值23.2亿元,增长14.6%;第三产业增加值112.76亿元,增长11.9%。三次产业比例为8.6:61.5:29.9。第一、二、三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5.9%、66.9%和27.2%。
二、农业
2013年全县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3.5亿元,增长4.9%,其中:农业产值34.1亿元,增长5.3%;林业产值0.9亿元,增长10.1%;牧业产值11.6亿元,增长5.8%;渔业产值4.9亿元,增长1%。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598155亩,比上年增加7721亩;全年粮食总产量65578吨,下降2.2%。全县食用菌产量13400吨,增长16.6% ;茶叶产量642吨,增长5.1%;肉、蛋、奶总产量64715万吨,增长4.0%;蔬菜瓜果产量846901万吨,增长4%;水果产量70675吨,增长5.8%;水产品产量70762吨,增长0.8%。林业产值0.9亿元,增长10.1%
现代农业发展加快。产业化、标准化生产不断推进,2013年末,全县共有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0家,实现销售收入(含交易额)40.99亿元,增长11.4%;福建名牌产品6家,福建名牌农产品4家 ,福建著名商标9家,无公害认证2家,绿色食品4家,有机食品3家。 休闲农业发展迅速,闽侯县被评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
三、工业
工业经济较快增长。全县完成工业总产值792.58亿元,增长16%,规模工业企业317家,完成产值683.76亿元,增长16.8%。规模工业从经济类型来看,国有企业产值43.88亿元,增长48.2%;集体企业产值1.3亿元,增长49.3%,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377.86亿元,增长9.5%。从分行业情况来看,我县规模工业分布33个大行业,其中汽车行业完成产值228.53亿元,增长7.6%;工艺品行业完成产值67.52亿元,增长14.1%;鞋帽服装纺织业完成产值58.39亿元,增长30.1%;建筑材料制造业完成产值77.97亿元,增长25.4%;食品饮料制造业完成产值54.24亿元,增长12.6%;机电制造业完成产值133.76亿元,增长37%。
四、固定资产投资
城乡一体进程进一步提速。大县城跨江发展拉开架势,新区科技中心、文化中心、市民广场等项目建成投用,世茂、阳光等沿江房地产健康发展;旧城改造安置房建成27幢3216套;竹岐新区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全面推进,316国道(苏洋至闽侯大桥段)拓宽改造进展顺利;荆溪大道部分建成投用,江滨路春节前全线通车;白沙旧街景观改造(一期)等项目顺利完工。青口汽车城初具规模,中央公园、体育馆等项目加快建设,东台大道、公交首末站等基本建成,尚干淘江大道启动建设,祥谦峡南安置房建成回迁。南通物流城建设进入新阶段,新南港大桥全线合龙,物流城一期(海峡农副产品批发物流中心)商业配套不断完善,海峡鑫天地建成招商。二期(物流园)3800亩开发全面铺开,商贸大道基本建成。南屿科技城加速崛起,“两园”区开发和小城镇建设联动推进,五都大道、晓岐路等项目加快建设,“两园”区安置房(一期)基本建成。上街大学城服务功能进一步强化,旗山大道全面建成通车,新西客站、福建中医药大学附三医院投入使用。动建1000KV福州(大湖)特高压变电站,建成南屿变电站、南通变电站(二期),各乡镇实现10KV双回路供电。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53.95亿元,增长19.3%,其中工业项目投资完成241.69亿元,下降10.4%;房地产投资完成175.28亿元, 增长138%;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01亿元, 增长12.3%。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 815.83 万平方米,增长38.5%,其中本年新开工面积 267.02万平方米;竣工面积14.78万平方米。
五、国内贸易、旅游
消费品市场快速增长。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7.76亿元,增长32.2%,限额以上零售额74.24亿元,增长61.9%;限额以下零售额63.21亿元,增长9.3%。观光、体验、度假、养生等复合型特色旅游加快发展,金水湖、八闽文化等旅游综合体有力推进,旗山森林温泉度假村(二期)建成开业,成功举办“美丽闽侯”旅游摄影大赛,旅游知名度进一步提高,全年接待游客215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4.2亿元,分别增长22.9%和23.5%。
六、对外经济
对外经济指标继续增长,实际利用外资19012万美元,增长6.2%;出口115734万美元,增长11.9%;进口36441万美元,下降15.8%;新批合同外资金33492万美元,下降40.8%。
七、交通、邮电
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持续发展。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完成增加值9.30亿元,比上年增长4.8%。全年邮政业务收入6341万元,电信业务收入20710万元,移动业务收入34135万元,分别增长15.9%,13.7%和6.1%。
八、金融和保险业
金融机构平稳增长。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334.23亿元,增长26.7%,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67.52亿元,增长20.9%。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175.01亿元,增长24.7%。保险事业。全县保险业实现各项保费收入21431万元,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7043万元,增长26.7%,人寿保险收入14388万元,下降21.2%。
九、科技、教育、文化、和卫生
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均等化程度不断提高。实施东南学校(小学部)等24个项目,县实验幼儿园(新园)、五虎山小学等基本建成,扩容学位1300个。闽侯一中晋升省一级达标校,县教师进修校获评省级示范校。在福州七县(市)率先实现高中阶段免学费。高考本科上线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中考成绩高分段人数居七县(市)首位。加强“中国梦”主题宣传教育,持续开展“道德讲堂”活动,广泛传播好人好事、美德善举。县图书馆、文化馆等文体设施建成投用。青橄榄合唱团获第六届“海峡两岸合唱节”比赛银奖,全民健身、激情广场、民间曲艺及文艺下乡巡演等群众性文体活动广泛开展。可移动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加快推进,林森故居等16处文物点提升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县人民医院和荆溪、廷坪卫生院门诊病房大楼投入使用,成立小箬乡卫生院,全县新增床位130张。妇幼保健、卫生监督、疾病防控等工作持续加强。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提高各项计生奖励,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
十、环境保护
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加大。县城空气环境质量优于国家二级标准;地表水环境达到功能区标准;乡镇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 %,生态环境建设稳步发展,全县环境保护工作总体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全县总人口为69.3万人,全年出生人口7277人,死亡人口3673人,人口自然增长率5.2‰。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334元,增长9.5%;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9818元,增长12.1%。农民人均纯收入12122元,增长12%;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9153元,增长13.9%。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增长2.6%,分项目看,八大类构成同比指数呈现“七升一降”格局,食品上涨4.5%,烟酒及制品上涨0.1%,衣着上涨1.9%,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上涨0.7%,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上涨1.3%,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上涨1.9%,居住上涨3.2%,交通和通讯下降0.9%。城镇人均住房面积48.96平方米,农村人均住房面积66平方米。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6%和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