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犬病

来源:福州市疾控 发布时间: 2024-06-03 17:07
加大字体 缩小字体 收藏 取消收藏 打印
概述
  狂犬病由狂犬病病毒引起,人类也会因被狂犬咬伤而感染,其他感染本病的温血动物如猫、狼、狐等也可传播。其特征性症状是恐水现象,即饮水时,患者会出现吞咽肌痉挛,不能将水咽下,随后患者口极渴亦不敢饮水,故又名恐水症。资料显示,狂犬病曾光顾过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夺走过数千万人的生命。狂犬病病死率极高,一旦发病几乎全部死亡,全世界仅有数例存活的报告。但被狂犬咬伤后,若能及时进行预防注射,则几乎均可避免发病。因此,大力普及狂犬病知识,使被咬伤者能早期接受疫苗注射非常重要。狂犬病遍布于全世界,中国仍时有发生。因野生动物中也存在本病,故要彻底消灭非常困难,但若能管理好家犬则可大大减少发病率。
  病原
  狂犬病毒属于弹状病毒,75×180nm大小,外层为含脂质的囊膜,内部为含核蛋白的核心,对脂溶剂敏感,为单链RNA病毒。
  病毒主要存在于感染动物的唾液和脑组织,将发病动物的脑组织作成10%悬液,注射于小鼠脑内(乳鼠更为敏感)可用于分离病毒,病毒也能再感染家兔等实验动物,脑内注射狂犬病毒也能使其致死。
  临床表现
  人的狂犬病绝大多数是由带狂犬病毒的动物咬伤(抓伤)后而感染发病。潜伏期短到10天,长至2年或更长,一般为31-60天,15%发生在3个月以后,视被咬部位距离中枢神经系统的远近和咬伤的程度(感染病毒的剂量)而异。
  狂犬病是嗜中枢神经系统的传染病,往往有一个短的前驱期,约1-4天,表现为中度发热、不适、食欲消失、头痛、恶心等;然后进入神经系统的症状期,约2-20天,出现应激性增高,胸部压迫感、胸痛、气流恐怖症(用风吹面部时会引起咽喉部肌肉痉挛),这是一种典型的症状,有助于诊断。伤口部位有疼痛或各种异样的感觉,有的病人伴有对光、噪音和感觉刺激的应激性增高,通常表现有肌张力增高和面部肌肉肌挛。交感神经系统病损后出现多汗、流涎、狂躁行为、焦虑、痉挛性痛性肌肉收缩,在吞咽时咽喉等部位的肌肉痉挛而致怕饮水,故又称恐水症。在疾病的不同时期可以出现麻痹症状(上升性麻痹),特别是由蝙蝠传染的狂犬病更常见;在症状出现后0-14天内,病人往往在痉挛后出现继发性呼吸和心衰竭,昏迷而死亡。
  诊断[根据卫生部发布狂犬病(WS 281-2008)诊断标准]
  1 诊断依据
  1.1 流行学病史
  有被犬、猫、野生食肉动物以及食虫和吸血蝙蝠等宿主动物咬伤、抓伤、舔黏膜或未愈合伤口的感染史。
  1.2 临床表现
  1.2.1 狂躁型
  狂躁型我国最常见的类型。主要表现有:在愈合的伤口极其神经支配区有痒、痛麻及蚁走等异常感觉,以后出现高度兴奋、恐水、怕风、阵发性咽肌痉挛和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如流涎、吐沫、多汗、心率加快、血压增高等。逐渐发生全身弛缓性瘫痪,最终因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
  1.2.2 麻痹型
  麻痹型在我国较为少见。临床表现为前驱期多为高热、头痛、呕吐及咬伤处疼痛等,无兴奋期和恐水症状,亦无咽喉痉挛和吞咽困难等表现。前驱期后即出现四肢无力、麻痹症状,麻痹多开始于肢体被咬处,然后呈放射状向四周蔓延。部分或全部肌肉瘫痪,咽喉肌、声带麻痹而失音,故称“亚狂犬病”。
  1.3 实验室检查
  1.3.1 直接荧光抗体法(Dfa)或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
  检查患者唾液、脑脊液或颈后带毛囊的皮肤组织标本中狂犬病毒抗原阳性,或用RT-PCR 检测狂犬病病毒核酸阳性。
  1.3.2 细胞培养方法
  从患者唾液、脑脊液等标本中分离到狂犬病病病毒。
  1.3.3 脑组织检测
  尸检脑组织标本,用直接荧光抗体法(Dfa)或ELISA 检测狂犬病病毒抗原阳性、RT-PCR 检测狂犬病病毒核酸阳性、细胞培养方法分离到狂犬病病毒。
  2 诊断原则
  根据患者的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病例确诊需要实验室证据。
  3 诊断
  3.1 临床诊断病例
  符合下列任一项即可诊断:
  符合1.2.1者。
  符合1.1加1.2.2者。
  3.2 确诊病例
  临床诊断病例加1.3.1、1.3.2、1.3.3中任何一项者。
  治疗原则
  狂犬病的治疗应在被咬伤(抓伤)后发病前立即开始。
  (一)对被咬的人的处理
  1.立即用肥皂和清水洗被咬部位伤口,然后用40-70%的酒精或氯胺苯(benzyl ammonium chloride)(zephiran)清洗,注意不要缝合伤口。
  2.局部使用高价抗狂犬病毒免疫血清,最好应用人免疫血清,剂量为每公斤体重肌注20-40国际单位,如应用马抗狂犬免疫血清,则注射剂量是每公斤体重40国际单位,其中一半应注射于伤口周围。
  3.应尽快开始疫苗的全程注射。
  (二)对病人的治疗原则
  1.将病人严格隔离于较安静、光线较暗的单人病房,避免不必要的刺激。
  2.病人分泌物、排泄物严格消毒处理。
  3.加强对呼吸、循环等系统并发症的监护。
  4.对症处理:补充水电解质及热量,纠正酸碱平衡失调;对烦躁不安、痉挛者轮流使用各种镇静剂,如安定、苯巴比妥、水合氯醛及冬眠药物等。有脑水肿给脱水剂。防止呼吸肌痉挛导致窒息,必要时气管切开给氧。有心动过速、心律失常、血压升高时可用β受体阻滞剂或强心剂。
  控制措施
  (一)健康教育
  狂犬病是经带毒的狗、猫等咬伤或抓伤机体而使人感染发病,发病的动物其唾液中含有大量的病毒,但曾有报道狗带毒可达9-39个月之久,已感染狂犬病毒未发病的动物同样能使人发生狂犬病。狂犬病有疫苗可供预防,但无特异的有效治疗,发病后几乎100%病人都会死亡。因此做好预防至关重要。
  (二)预防
  1.传染源的管理:加强犬和猫的管理,野犬应捕杀,家犬、猫应注射兽用狂犬疫苗,发病的犬、猫立即击毙、焚毁或深埋。
  2.疫苗接种:有两种接种方法:
  第一种是五针法:一般咬伤者于0(注射当天)、3、7、14和28天各注射狂犬病疫苗1个剂量。狂犬病疫苗不分体重和年龄,每针次均接种1个剂量。
  第二种是四针法(2-1-1法):一般咬伤者于0(注射当天)注射狂犬病疫苗2个剂量,与7、21天各注射狂犬病疫苗1个剂量。
  如咬伤程度严重或伤处近中枢神经可加倍量注射疫苗,疫苗使用如不及时或剂量不足都会影响预防效果。疫苗应在有效期内使用。
  3.高价抗狂犬病毒免疫血清的使用
  在人被咬伤后,除对伤口立即清洗外,还可应用高价抗狂犬病毒免疫血清,以人的免疫血清为佳,剂量为每公斤体重肌注20-40国际单位,其中一半注射于伤口周围。如应用马的免疫血清应有用前需做过敏试验,阴性者方可注射。
  (三)对咬人动物的处理:
  1.如为可疑狂犬应立即捕获处死,尽快进行脑组织检查内基氏小体或免疫荧光法检查,肯定是否为狂犬,由于对狂犬脑组织的病毒通过皮肤黏膜伤口甚至通过空气可以感染人,操作必须在有条件的生物安全柜内进行。
  2.如为健康动物,应隔离留检10天,在留检期间如发现可疑,应即处死、焚毁。